《我們都病倒在女王醫院》
來到了7月,其實已經是30至34度的炎熱天氣,令人感動憂心忡忡的,就是女王醫院的擠迫慘況仍然嚴重。
以往在冬天才發生的冬季峰潮(Winter Surge),在今年持續到夏天,這種情況其實是十分罕見的。
小弟在這裡工作了短短三年,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。
冬季峰潮有兩個主要的原因,第一就是求診人數眾多,第二就是病房床位供不應求,出現「入院阻塞」(Admission Block)。
在夏季,求診的人數雖然比冬季減少,而且在過去幾年總求診人數都有緩減之趨勢。
但是,屬於緊急(第1至3類)的病人數目卻節節上升,佔求診人數的一半,而這些病人很多時候都需要入院接受治療。
翻查醫院年報,在過去20年,女王醫院的床位數目一直維持不變。
當然,這並不代表甚麼,因為醫療科技進步,有不少程序都可以在日間病房或門診完成,又或者可以縮短留醫的時間,所以變相紓緩了床位壓力,可以20年都不用增加床位。
但我相信,這樣的情況已經接近飽和。
醫院是有空置病房的,我記憶中都有兩至三間,可以增加床位。
問題是,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新病房。
故此,我們只可以在原有的病房裡加床,讓本來設計給36人的病房,添至50人、55人,甚至60人。
結果,造就成今日人所共知的「走廊加床」、「廁所加床」這種第三世界的情況出現。
當病房也加無可加的時候,就會出現入院阻塞的問題,病人只好在急症室等候病房床位。
等待時間可長可短,視乎該病房的病床供求。
這些病人在急症室等待的時候,我們的同事就要兼任病房的工作,然而工作環境比病房更不理想。
由於急症室人流大而地方小,病人容易被調動安置到不同的地區,護士很難觀察和照顧病人。
而且,我們的病床基本上是「床貼床」,也沒有床頭櫃和檯子(根本不可能有位置放!),行李都放在床邊。
病人的起居飲食,大小二便,都基本上在那張一米乘兩米的床上進行。
比起病房的第三世界,我們的急症室觀察房有如地獄。
再者,因為急症室是開放式設計的,所以家屬可以24小時出入。
關心有病家人當然不是問題,但有時候,護士也需要一些空間專心工作。
要是派藥、打針的時候,有家人問病情,很容易會令護士分心,造成事故。
我見到內科病房都有派出護士來到急症室,幫忙照顧等候入院的病人。
其實,對於病房來說,他們都是捉襟見肘,加床到50、55人,還要減少了一個同事,派員到急症室幫忙,也是百上加斤。
我知道內科醫生也疲於奔命,盡可能快快「散症」,把病人出院、轉院,不少病房一天出院轉院者10人有多,最厲害的6樓女病房,昨天出了18人!
當然,每個病人的病情不一樣,嚴重者也不可能這麼輕鬆就給出院。
其實,我們也看到內科同事的努力,小弟在此表示衷心感謝。
在這種環境下,我們都是同舟人。
無論是醫生、護士、職工、病人、家屬,大家都在女王醫院累壞了。
同事們的士氣,也許是我見過以來最為低落。
恍惚,大家都不知道是為什麼要這麼辛苦。
不要說「醫生護士人工高福利好」,「吃得咸魚抵得渴」,「服務納稅人是應該的」這些涼薄的說話。
我們已經有不少同事離開了,我相信我們需要的--不是榮華富貴,而是大家的體諒。
7月伊始,我們有一班新人畢業加入。
我知道,他們都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和學習,就如我當年一樣,才能夠真正幫得上忙。
但是,這批新力軍的加入,不多不少也帶來了一些希望。
謹願各位讀者身體健康,病情和錢包負擔得起的話,可以先向家庭醫生求診。
最後,在這種逆境下,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忍讓,並且體諒我們——也病倒了的醫護人員。